对中粮及其融资机构而言,是时候来正视中粮的毁林足迹了。中粮,即中国粮油食品(集团)公司(China Oil and Foodstuffs Corporation),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业综合贸易商之一。中粮交易的大宗商品包括大豆和棕榈油,而生产这些商品是破坏世界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森林的主因。
作为全球银行“绿色”投资的宠儿,中粮却在2023年6月被一篇深度调查指控采购了产自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毁农场的大豆和棕榈油。 该调查由巴西记者组织(Repórter Brasil)和普利策中心(Pulitzer Center)的雨林调查网络(Rainforest Investigations Network)联合发布。
他们的调查还揭露,中粮在获得数十亿美元旨在改善供应链的低息“绿色”贷款的同时,还一直在向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的毁林者采购。
全球见证(Global Witness)的最新分析发现,自《巴黎协定》签署后的2016年1月到2022年9月,以中国和欧盟的银行和投资机构为主的金融机构向中粮提供了超过314亿美元的资金。尽管做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中联据称仍在此期间继续从毁林的农场采购。我们的分析是基于森林与金融(Forests and Finance)数据库发布的数据。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和投资机构是中粮最大的融资方,共提供了230多亿美元的资金,占该公司在此期间所获融资总额的73%以上。
欧盟是中粮的第二大融资来源地,其中荷兰和西班牙的银行在该地区提供的融资中占比最大。欧盟提供的融资高达50多亿美元,占中粮在此期间所获融资总额的近17%。
欧盟刚刚通过了一项新法规,限制2020年12月31日之后产自毁林区的大豆和棕榈油等商品的进口,以减少欧盟在境外的毁林和造成森林退化的行为。全球见证的上述分析却表明,欧盟迫切需要对其金融部门也采取迅速行动,防止其对破坏森林的企业投资。
全球见证的分析还显示,从2019年到2022年,中粮旗下的国际贸易子公司中粮国际总共获得了46亿美元的所谓“可持续指标关联贷款”。
这些贷款不仅暗示了中粮的绿色资质,而且还允许中粮在达到预先设定的相关指标的情况下支付更少的利息。中粮声称,它达到了首笔“可持续指标关联贷款”(这是当时大宗商品贸易商获得的最大一笔贷款)设定的所有指标,从而只需要支付更低的利率。主要贷款银行之一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的发言人表示,“中粮国际的发展历程和超额完成目标的能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这些指标的细节被视为“机密”而没有公布,但从中粮国际的声明和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这些指标与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性和更好地筛选供应商有关,特别与巴西大豆采购有关。
巴西记者组织的最新调查质疑中粮是否采取了足够措施来确保其大豆和棕榈油供应链中确实不存在毁林行为。调查中的案例揭露了中粮目前做法的缺陷,包括缺乏对供应链和供应商积极进行尽职调查的制度,对间接供应商的监管不力,以及未能阐明自身在供应商不合规情况下需要承担的义务。
在去年的COP27气候峰会上,中粮曾承诺到2025年在其大豆、牛肉和棕榈油供应链中消除毁林行为。然而,巴西记者组织并非首家在中粮在毁林议题上上发出警示的组织,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对中粮的零毁林承诺提出了质疑,而巴西记者的调查进一步增加了这些证据的分量。

媒体调查发现,仅在全球最大大豆生产国巴西的一个州,中粮的 15 家大豆供应商因近期违反州或联邦法规而遭到罚款或授予禁令。照片:PATRICIA MONTEIRO/彭博社,来自 GETTY IMAGES
大豆:中粮与毁林者的关联
巴西是大豆这一备受追捧的大宗商品的全球最大生产国,而中粮国际是巴西大豆的主要出口商之一。根据数据平台Trase的数据,2020年,中粮的国际贸易子公司中粮国际是巴西第五大大豆出口商,从巴西出口了570万吨大豆。这些大豆大部分产自森林地带受到威胁的巴西塞拉多(Cerrado)和亚马逊(Amazon)地区。
巴西记者组织重点调查了巴西的一个大豆生产大州——马托格罗索州(Mato Grosso),据报道,2008年到2019年期间,该州大豆农场的扩张大多是非法的,取代了超过50万公顷(接近上海的面积)的自然植被。巴西记者组织发现,中粮有15家供应商因近期违反州或联邦法规而被监管者罚款或授予禁令——该禁令禁止曾非法皆伐森林的农场在该地域种植大豆。在这15家供应商中,至少有5家(可能多达11家)在中粮与其开展业务期间受限于有关禁令。
此次调查对其中两家有毁林历史的供应商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在塞拉多,巴西记者组织发现,中粮向一家供应商在其处于禁令期间采购了其种植的大豆——该禁令是该农场在边界以外皆伐清除森林的行为所致。而且,该供应商在向中粮销售大豆期间,仍在禁令区内种植大豆,这违反了中粮对供应商的要求。
在亚马逊地区,巴西记者组织发现,中粮是一家大豆农场主的重要客户,该农场主的经营违反了《亚马逊大豆交易暂停协议》 (简称大豆协议,soy Moratorium)——这是大豆贸易商之间的一项协议,禁止他们采购在亚马逊毁林区种植的大豆。这位农场主坦言,由于大豆协议,他的作物遭到了其他客户的拒绝。然而,作为大豆协议签署方之一的中粮却一直从这家农场采购。这似乎明显违反了中粮自身要求供应商遵守大豆协议的政策。
中粮坚持认为,这两起事件都无法说明其违反了承诺,因为中粮采购的大豆是产自农场另外的区域,与监管者划定的禁令区或者大豆协议涵盖的区域是分开登记的。
但记者指出,所谓另外的区域实际上地理上相连的——大豆有可能被存放在一起,比如,在以上两家农场中的一家,不同种植区是共用一个谷仓的。当被问及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监督和确保供应商合规时,中粮表示,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监督和执行其供应链标准,但同时指出,这两家农场主都是间接供应商,他们“正在努力提高间接采购的可追溯性,这将会让我们加强对这部分供应链的控制和风险监控”。
此前也有其他组织对中粮的大豆供应链表示过担忧。非政府环保组织“强大地球”(Mighty Earth)称,自2017年10月以来,与中粮有关联的供应商在巴西清除了21498公顷森林,并称其中大部分“可能是非法的”,因为这些行为可能发生在法定保留地和保护区。中粮否认从“强大地球”指出的一些农场采购过大豆,并补充道,该组织的分析并没有最终确定种植大豆的具体农场。2021年5月,新闻调查局(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TBIJ)报道称,中粮可能与亚马逊地区一位“因破坏大片雨林多次遭到罚款和制裁”的农场主存在供应链联系。中粮却表示,经审计已确认其所有供应商均符合大豆协议的要求。

媒体调查发现,中粮集团购买了印尼拉瓦辛基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内非法种植的棕榈油果。棕榈油广泛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等产品,其生产是热带森林砍伐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照片:JANUAR/AFP,来自 GETTY IMAGES
棕榈油:中粮与毁林者的关联
由于中粮自己不生产棕榈油,因此能确保这些棕榈油不涉及毁林或侵犯人权问题的唯一方法是对其供应商进行监督,排除那些存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供应商。中粮国际在其供应商行为准则中要求供应商避免毁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该公司在审查供应商方面做得并不够。
巴西记者组织报道称,2022年,中粮收购了在拉瓦辛基尔野生动物保护区内(Rawa Singkil Wildlife
Reserve)非法种植的棕榈油果,该保护区位于印度尼西亚南亚齐省(South
Ache),被称为“世界红毛猩猩之乡”。向中粮国际供应棕榈油的榨油厂早在三年前就已被曝光从该保护区采购非法棕榈油,并因此被列入联合利华(Unilever)的供应商黑名单。但根据2021年公布的最新供应商名单,这家榨油厂仍然是中粮国际的供应商。巴西记者组织还发现,有10家曾被联合利华暂停或禁止的榨油厂仍在中粮最近列出的供应商名单中,另外至少还有3家榨油厂涉及非法毁林或掠夺土地的指控
中粮表示,对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发生的这两次非法毁林事件并不知情,因为这家榨油厂只是其间接供应商,是其近1000家供应商中的一家。他们表示,正因为如此,其没有“正当理由”与从这家榨油厂采购的中粮直接供应商接洽。
巴西记者组织的调查结果与全球见证此前的调查结果是相符的。我们2021年的分析显示,因不遵守采购政策而被棕榈油巨头联合利华暂停的77家加工厂在2019年仍被中粮列为供应商。这是根据联合利华(2020年9月)和中粮(2019年)当时披露的最新消息得出的。令人担忧的是,中粮没有将早在2010年就开始违反联合利华采购政策的供应商排除在外,因此可能涉嫌毁林。
有必要出台新的金融监管措施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逐步接近1.5°C的上限,全球金融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减少其对森林的影响。
仅仅依靠所谓的绿色金融来激励企业做出改变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的分析表明,仅靠绿色金融不足以确保主要大宗商品交易商堵住其供应链中的漏洞。政府需要出台适用于所有融资机构的强制性规则,确保他们不会为破坏森林的商业活动融资。
欧盟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最近通过了要求企业在其供应链中剔除毁林商品的法规。中粮所获得的数十亿美元投融资表明,这些国家现在必须扩大有关法规的覆盖范围,以防止其融资机构从毁林行为中获利。考虑到其对全球毁林问题的影响,美国也应采取类似的行动。
中国也必须采取行动。全球见证2021年的分析指出,有明显的警示迹象表明,中国的融资机构目前缺乏足够的保障措施来辨别和应对与毁林相关的风险。中国政府必须确保国家法律和主要绿色金融政策能够适用和应对全球毁林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必须要求银行不仅报告向生产和交易经认证农产品的企业提供了多少额度的所谓“绿色”贷款,还必须根据《绿色金融指引》和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来表明他们是如何检查和减少向牵涉全球毁林问题的企业提供贷款的。